党群工作

殚精建伟业,光华励后人!——致敬杨光华先生-ag旗舰厅在线

作者:审核:发布者:吴颖昊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次数:493

10月3日,“杨光华星”命名仪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杨光华先生是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也是学校的创建者,深受师生敬重和爱戴。



教育家、科学家、华东石油学院院长、石油大学校长

杨光华,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石油化工专家、我校原校长。杨光华先生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0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评定为有杰出贡献的老科学家,并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的ag旗舰厅首页的荣誉证书。杨光华先生是我校历史上经历三地办学,在校领导岗位工作时间最长、贡献卓著的校领导;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石油炼制工艺学》,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炼制专业教学实验室,创建了我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务院审批的我校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确立并积极践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是“求真务实,创新图强”石大精神的典范,深受师生敬重和爱戴。


▲杨光华为工农学员授课


01

求学报国的爱国者

“回到祖国,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3年,杨光华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偏僻山村的旧知识分子家庭。当时时局动荡,杨光华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就读的小学先后换了5所,后来进入浏阳县立中学学习,之后随父亲来到长沙,入读长郡中学。

1941年秋,杨光华被浙江大学录取,只身一人到浙江大学战时所在地的贵州遵义求学。求学途中,杨光华所搭乘的货车出了事故,他受伤严重。等他伤势稍有好转赶到浙江大学报到时,新生报到已截止多日。校方同情他的遭遇破例让他注册入学。

杨光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刻苦攻读,赢得了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敬。

1947年,品学兼优的杨光华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工系深造。在民族危亡、祖国多难之秋,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筑牢学术功底。

求学期间,聪明、勤奋的杨光华得到威斯康辛大学化工系豪根教授的赏识,在豪根教授的亲切关怀下,杨光华更加奋发努力地学习。他和豪根教授合著了一篇论文——《气体催化反应的机理的决定》,这篇文章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被誉为化学反应工程发展中的经典性论文。

杨光华并不满足于个人在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他非常关心大洋彼岸的祖国,留心美国传媒报道中国的消息。留美期间,杨光华阅读了大量的科学社会主义书籍,这为他后来工作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光华无比兴奋,他的内心坚定了一种声音:回到祖国,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1年5月的一天,杨光华上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下午就风尘仆仆踏上了归国的旅途。还没等拿到博士学位证书,这位在美国化工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响应祖国召唤,回国为新中国建设效力。


▲杨光华教授与夫人孙以实


02

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科研工作要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


回到祖国怀抱的杨光华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始了艰苦探究,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51年,杨光华执教北京大学,受聘为化工系副教授,开展了石油学科方面的教学。1952年9月,清华大学石油系成立,杨光华调入清华大学,与化学工程学家武迟一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专业,并编写了第一部教材《石油天然气工艺学》。后来,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石油炼制工艺学》,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炼制专业教学实验室。

1956年,杨光华被派往苏联进修,在那里出色地完成了裂化催化剂上结焦动力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潘钦可夫—杨”结焦方程。

杨光华一直认为,科研工作要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秉承这一理念,杨光华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60年代,为适应中国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对高能燃料的需求,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组建了特种燃料研究室,杨光华主持研制成功“新凝油剂合成工艺及其使用配方”,正式装备部队,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70年代以来,杨光华认识到催化裂化过程必将在炼油工业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把该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鉴于此后该项研究工作卓有成效,1983年以他为首的科研组参加了第一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负责该项目其中一个专题“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规律”,该项目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初,杨光华预见重质油加工技术发展将会是石油加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出并组建了重质油研究室。1987年,他审时度势,将重质油研究室和与石油加工相关的科研组联合建立为重质油加工实验室,并申报成立“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此20多年来,该重点实验室在重质油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重质油及渣油加工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一书,是他古稀之年在总结长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中英文逐字逐句亲笔撰写的力作,是他睿智和研究思想的结晶。

杨光华还是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一贯十分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自1951年任教以来,他先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培养了我校第一批博士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科技、教育和管理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所领导的有机化工学科是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培养中国石油和石化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学校建设的开拓者

“学校的恢复不能停,我们耽误不起”


杨光华从北京石油学院初创开始,经历了学校从蓬勃发展、迁校磨难到恢复重建、再创辉煌的历程,是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再到石油大学,在校领导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老校长,是石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开拓者。

1952年,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建设,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正式成立。在此期间,杨光华积极投身于学校的筹建工作,学院成立后担任石油工学教研室主任,通过艰苦努力,使该学科专业在短期内基本建成并达到石油炼制专业教学要求,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毕业生。

1965年,杨光华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成为校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在学校因被迫搬迁东营而元气大伤、办学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维系濒临中断的石油高等教育事业,他勇挑重担,以对石油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追求,以坚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工作,在荒芜的盐碱滩上和全院师生员工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创业,为重新建校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岗位上奋战了20多年,不断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条件。

1979年,学校刚从“文革”后恢复,杨光华常讲“学校的恢复不能停,我们再也耽误不起”。他在任期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使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4年,为了扭转石油大学在东营办学人才凝聚力不强、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的不利局面,杨光华积极奔走,寻求政策,最终学校获准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部,杨光华兼任研究生部第一任党委书记。建立北京研究生部成了石大办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有效地发挥了学校作为石油石化人才摇篮的巨大作用。


▲位于逸夫楼前的杨光华铜像


04

影响深远的教育家

“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


杨光华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在校领导岗位上的26年,他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他的许多思想和主张,几十年来一直指导着石大不断向前发展,对学校今天的办学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特色大学的办学同样具有借鉴和指导。


▲杨光华欢迎十二国驻华使节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杨光华认为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他深入课堂、走进师生、行走校园,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思考着如何推出有力的举措。

“没有优秀人才就不可能有石油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引进第一流的设备,但我们还必须培养自己的第一流的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杨光华一贯重视教育教学工作,重视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杨光华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课教学,大力抓好外语教学,重视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确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杨光华以高瞻远瞩的智慧,适时改进和拓宽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办好原有石油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石油工业急需的新专业,并相继开设了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等理科专业。1989年2月,杨光华提出要搞好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的建设。这些举措为后来学校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光华强调“重点大学必须是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我们要办第一流大学,先决条件之一,必须有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出台支持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重视科研攻关以及与石油企业的合作,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一步步走向繁荣。

杨光华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他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规划,严格要求,知人善任,要培养出能够胜任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广大教师队伍,还要选拔造就出一批能攀登石油科学高峰的“代表队”。他重视培养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科专业团队。他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要创造条件“让青年人脱颖而出”。

杨光华重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他主张强化学校同国内外的联系,进一步把石油大学推向社会,推向世界。努力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他们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同各石油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杨光华强调,在认识上转变办学观念,打破封闭的传统模式,加强横向联系。学校要在开发我国东部油田、渤海浅海油田和开发黄河三角洲中做出贡献。

杨光华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对学生的美育。他在任期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校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学校建造了校史和艺术品陈列馆,用校史文物和书画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20世纪80年代,华东石油学院在全国工科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引进了一批文学、艺术课教师,开设了一批文学艺术课程,开展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东营校区校园内诸多的人文景点都凝结着杨光华的心血,在他的任期内,他礼聘国内知名雕刻家制作了第一流的校园雕刻,其中“创造太阳”雕塑更是成为学校标志性的人文景观。


▲杨校长与学生们在一起


05

精神家园的缔造者

“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


杨光华将校园的绿化、美化视作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1980年,学校成立校绿化委员会,经过几年的努力,鲁北盐碱大地上的东营校区已是花木繁荣、环境怡人。尤为称道的是将迁校时种水稻用的水库,改造成了一座美丽的湖上公园,命名为“荟萃园”,园内遍植花树,环湖筑路,并于湖心岛上建以假山亭台,成为东营著名景区,滋养了数代石大人。杨光华先生亲自撰写楹联镌刻在“荟萃园”的门口石壁上,“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聚九州英彦,乐居青莱,且康且健;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此联不仅是老校长飞扬文采和爱校之情的生动反映,更是他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深刻体现。数十年来,“荟萃园”已然成为石大人的精神家园。


2006年11月11日,杨光华逝世,享年83岁。杨光华曾说,他把自己的生命和爱都献给了祖国的石油科技和教育,无怨无悔。纵观他的一生,可谓“殚精建伟业,光华励后人”。他是当代学人钦佩的学者大师,是石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领导者,他的办学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为今天学校的改革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

网站地图